值得警惕的官场压力
尽管在外人面前很光鲜,但张海忠不算是一个绝对的好父亲。大概在20年前,张海忠分了一套在邯郸市民政局附近家属院里的房子,60多平方米,与两个儿子一起生活多少有些拥挤,但多年来主抓拆迁工作的他却从未换过房子。
“单位离家打个车只要15分钟,但是他常常几天不回去。”一位接近过张海忠家庭的知情人士表示。
而据邯山区政府一名工作人员透露,区政府很多与拆迁有关的部门工作都很繁重,由于张海忠主抓拆迁,活干不完区长不走谁也不会走,所以张海忠和许多职员都常常加班到深夜。
今年是张海忠在邯山区政府工作的第24个年头。1981年,他从魏县德政镇团委书记起步,1987年到邯郸市邯山区做资料员,历任资料科长、办公室副主任、马头镇书记、邯山区副区长、区长等职位。做了9年副区长之后,于2007年8月被提拔为区长。
执行力是张海忠的长处之一。2007年起,随着河北省“三年大变样”的城市拆迁工作开始,张海忠先后主抓了贺庄、五仓区等重点改造项目,并创造了“五仓区拆迁精神”,多次获得上级部门的嘉奖。
记者在邯郸市政府门户网站上看到一则今年6月29日的官方消息,称“6月24日以来,邯山区区长张海忠每天下午五点定时调度泰达大厦、贺庄旧改、轻纺城南三角拆迁和五仓区拆迁、土地收储工作,逐项听取汇报并作部署。”
邯郸市一名政协官员表示:“他这个人社交其实很单纯,没啥不良爱好,不酗酒、不打牌、不泡吧,一心都在工作上了。”
但这样一个区长,是因何抑郁,又为何要自杀?
熟悉当地官场的知情人士说,警方关于张海忠自杀的结论应该不会有错,是否有抑郁症则不好说。
张海忠出身农村,35岁当上副区长也算年轻有为,5年后升任常委、常务副区长,4年后转正。除个人能力出众外,应该说仕途基本顺畅,不出意外的话,三五年升任一把手不算太难。
但在当下的官场生态中,像张这样的官员实际上压力很大,尤其是正在“争取大变样”的二三线小城市的官员更是如此。在基层,行政一把手权力很大,责权划分模糊,几乎主管一切,相应责任也大,经济、治安、维稳、科教文卫几乎都要抓。管得越多,一旦出事要负责的也越多。人不是铁打的,必然精力分散或者长期焦虑。另一方面,上级一般只要结果,不问过程,执行不力被批评甚至训斥并不鲜见。还有就是这些官员一般应酬多、事情多,很难和普通人一样烦心时,可以从家人亲友那里得到支持理解,而且有些委屈或郁闷压根不能说。
到底是什么让张海忠下那么大决心自杀不好猜测,但类似问题肯定还在一些官员身上或多或少存在,值得警惕。
拆迁工作中的强硬派
出邯郸火车站,就是张海忠辖下的邯山区了,它是邯郸市的城市门户,邯郸因此得名。资料显示,2010年邯郸市GDP排名位列河北省第三,其丰富的铁矿石资源是其最大的经济支撑,而没有矿产资源的地区经济发展则以物流、电力等为主要发展手段。
2008年,受河北省“三年大变样”政策影响,邯郸开始寻求以土地财政为方向的新突破口。当地有这么一个口号:“三年大变样,河北看邯郸,邯郸看邯山,各个区竞相比赛拆迁。”据《邯郸日报》介绍,因为邯山是老城区,所以旧城改造的任务和难度远远大于其他城区。
近日,华商报记者在邯山区看到,城市的建筑非常破旧,沿街最高的楼房也只有6层,街道较窄,缺乏大城市商业街的气息。据当地一位71岁的老人刘葆国介绍,这些房子大多建于上个世纪90年代,平房较多,多层建筑也并不常见。
但与旧建筑对比鲜明的是,邯山区却是处处在盖楼,巨大的塔吊几乎笼罩了这个城市的上空,而每一个正在建设的楼盘标语差不多都是“邯郸市重点改造项目”。当地一位姓李的退休老干部告诉华商报记者:“这几年邯山变化确实很大,到处都是在搞棚户区拆迁,特别是五仓区的改造规模很大,这些基本都是张海忠的手笔。”
张海忠正是邯山区拆迁工作的强硬推进派。他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表示,“动员一切力量,集中一切智慧,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办法,强力推进拆迁、收储工作,切实打好攻坚战、突击战,确保每天要有新成效、每天要有新进展、每天要有新突破。”
邯郸市政府网站显示,2009年,邯郸市邯山区累计拆除各类建筑124万平方米,拆迁总面积、拆迁绝对总量和完成比例均在主城区领先,创造了拆迁“过百万”的历史新高。2010年邯山区的五仓区一块土地,拆迁面积就达到了60万平方米,而整个五仓区的地域面积达410万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