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成都面对面 政风行风热线》节目中,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机关党委书记曹秦蓉率该局食品协调处、市场监督处、药品安全监督处等部门负责人,接听了政风行风热线,并在市政府公众信息网上就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复。
有市民提出:“个人觉得药品和保健品的区别不太明显,就一行小字小标识,希望以后把标识做明显一些。”
就这一问题,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专家们向市民传授了5招从外包装上识别“李鬼”药品的常识。一看外包装整体。药品外包装一旦标记了“国家级新药”“中药保护品种”“荣誉出品”等类似语言,即很有可能为假冒药品。二看药品通用名与商品名。如药品通用名与药品包装颜色类似难辨则可疑为假冒药品。三看药品批准文号。药品批准文号由“国药准字+1个字母+8位数字”组成,化学药品使用字母H,中药为Z,保健药品为B,生物制品为S,体外化学诊断试剂为T,药用辅料为F,进口药品为J,数字第一、二位代表批准文号来源代码,如发现批准文号与以上某项不符或无批准文号则可疑为假冒药品。四看药品适应症。药品适应症表述应科学、规范、准确、专业,不能出现错别字,如标示的适应症有错别字或者表述不专业,如抗菌类药物表述可治疗病毒性疾病的可疑为假药,如果该药附有外用赠品更增加可疑性。五看联系方式。药品生产企业一般会将本企业的厂名、地址、邮编、电话等全部或部分印刷在药品外包装上,电话通常是本企业的座机电话,如印刷的电话是手机号码或是咨询电话、销售热线、服务热线等,且电话号码区号归属地与企业所在地不一致可疑为假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