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性肿块:乳房的无痛性肿块常是促使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
2.乳头溢液:溢液可以是无色 乳白色 淡黄色 棕色 血性等;可以呈水样 血样 浆液性或脓性;溢液量可多可少 间隔时间也不一致
3.乳头和乳晕异常:乳头扁平 回缩 凹陷 直至完全缩入乳晕下 看不见乳头 有时整个乳房抬高 两侧乳头不在同一水平面上 乳头糜烂也是乳腺癌的典型症状 炎性乳腺癌时局部皮肤呈炎症样表现;颜色由淡红到深红 开始时比较局限 不久即扩大到大部分乳腺皮肤 同时伴有皮肤水肿 皮肤增厚 粗糙 表面温度升高
4.扩散及发展:乳腺癌细胞的倍增时间平均为90天 在临床能发现肿块前 肿瘤的隐匿阶段平均为12年(6~20年) 肿瘤一旦发生 其发展可通过以下方式:局部扩展 淋巴道播散 血行播散
5.乳腺癌如不经治疗 或者给药无效 会逐渐侵犯以下一些区域:淋巴腺 骨 肺 肝 脑 胸膜腔 心包渗液 高血钙 脊髓受压
临床表现
乳癌最早的表现是患乳出现单发的 无痛性并呈进行性生长的小肿块 肿块位于外上象限最多见 其次是乳头 乳晕区和内上象限 因多无自觉症状 肿块常是病人在无意中(如洗澡 更衣)发现的 少数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触痛或刺激和乳头溢液 肿块的生长速度较快 侵及周围组织可引起乳房外形的改变 出现一系列体征 如: 肿瘤表面皮肤凹陷;邻近乳头的癌肿可将乳头牵向癌肿方向;乳头内陷等 癌肿较大者 可使整个乳房组织收缩 肿块明显凸出 癌肿继续增长 形成所谓“桔皮样”改变 这些都是乳腺癌的重要体征
乳癌发展至晚期 表面皮肤受侵犯 可出现皮肤硬结 甚者皮肤破溃形成溃疡 癌肿向深层侵犯 可侵入胸筋膜 胸肌 致使肿块固定于胸壁而不易推动
乳癌的淋巴转移多表现为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 初为散在 无痛 质硬 数目较少 可被推动;以后肿大的淋巴结数目增多 互相粘连成团 与皮肤或腋窝深部组织粘连而固定 少数病人可出现对侧腋窝淋巴结转移
乳癌的远处转移 至肺时 可出现胸痛 气促 胸水等;椎骨转移时 出现患处剧痛甚至截瘫;肝转移时 可出现黄疸 肝肿大等
需要注意的是 某些特殊形式的乳癌(如炎性乳癌和乳头湿疹样癌) 其发展规律和临床表现与一般乳癌有所不同
诊断
乳腺癌的诊断方法很多 常用的是乳腺钼靶片 最准确是病理诊断 一般先行影像检查 如有怀疑再进行病理检查 随着西医的病理结果与中医证型密切关系的深入研究 乳腺的中医诊断也不可轻视 诊断的最终目的是治疗 中西医联合诊断会对合理的中西医综合治疗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 乳腺癌的诊断方法-西医影像检查
乳腺癌的早期检出影像检查占重要地位
①超声检查 :乳腺肿块内微小钙化 边缘“毛刺”征 纵横比大于 1 癌的可能性最大 通过半定量法和彩色扑获技术观察癌肿血流峰值流速 彩色像素平均密度 血管平均密度对鉴别良 恶性肿瘤有很大帮助 穿入型血管和MVD对诊断乳癌有较高敏感性
②MRI检查 :采用顺磁对比剂强化再行MIP重建对乳癌的显示率为 1 0 0 % MRS强烈提示乳癌组织内胆碱水平增高 水 /脂肪比率明显大于正常组织 是诊断乳癌重要标准
③CT检查 :薄层扫描能发现直径 0 .2cm癌灶 乳癌增高的相关参数和MVD密切相关 较好显示转移淋巴结情况
④X线检查 :对乳癌钙化灶的检出最具优势 X线数字摄影有助CAD MWA和CMRP技术能提高判定乳癌的可靠性
⑤红外热像图 :通过数字化定量系统对乳癌热区温度量化分析 标定病变中心与周围组织温差 判断肿块良 恶性
⑥微创影像 :对缺乏影像特征的微小病灶开展超声引导活检 3D CE PDU改善超声呈像CT引导下活检定性
二 西医诊断乳腺癌方法的评价
综合评价针吸细胞学检查 癌细胞DNA 含量分析 癌胚抗原检测和乳腺钼靶片在诊断乳腺癌中的作用;针吸细胞学检查诊断符合率最高 为85.35 %;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DNA 含量的假阳性率最高 为34.20 % ;钼靶X 摄片的假阴性率最高 为44.54 % ;而4项指标联合诊断使乳腺癌诊断符合率提高到92.35 % 假阳性率降至1.96 % 假阴性率降至5.93 % 4项指标联合诊断可以明显提高乳腺癌的正确诊断率 并有助于早期诊断
乳腺针吸细胞病理学不仅对乳腺疾病诊断有重要适用价值 而且对乳腺癌早期诊断及分型诊断有重要价值 特别对鉴别乳腺增生及乳腺纤维腺瘤有否癌变有重要指导意义 穿刺成功率高达100% 早期诊断率16.9% 总诊断准确率高达 98.6% 乳腺针吸细胞病理学具有创伤小 简单快速 安全可靠 经济实用 结果准确等优点 各项技术指标明显高于传统诊断方法 是目前任何方法无法取代的 有较高推广实用价值
三 中医证型与西医病理的相关性
研究肝郁痰凝型乳腺癌的钼靶X线影像特点 探讨其病理基础 例肝郁痰凝型乳腺癌中 乳腺类型以致密型及混合型居多(占78%) 异常血管征及透环征出现频率较高(占80%以上) 腋淋巴结转移出现频率偏低(占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