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探洞人员拍照留影
|
其实早在北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就提到其探洞的经历,“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王安石无限感慨地说着他的遗憾,认为自己半途而返是缺乏探索精神,以致出洞后追悔莫及。时至今日,他的那份心情,依然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清楚地摆在我们面前。当然,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兼改革家做梦也没有想到,一千多年后,会有人沿着他的足迹,配备了先进的工具,继续体验他曾经痴迷的探洞心情。另外,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明代著名旅游家徐霞客也到泸西阿庐古洞探险,并在《滇游日记》中记下了所见所闻。
中国历史上洋记载的洞穴探险始于明代徐霞客。英国人李约瑟称徐霞客的著作与其说是17世纪知识分子的著述,不如说是20世纪的野外考察记录。遗憾的是他没有绘下一分洞穴图纸,不知是失传,还是当时的他没有想到?继徐霞客之后,中国的洞穴探险后继乏人,于是洞穴成了中国遗留在大地上的“最后的”神秘所在。
 |
探洞人员冒险前进 |
和欧美等国相比,中国拥有的洞穴数与中国从事探洞活动的人数很不相称。专门出售洞穴用品的商店在中国也没有出现,有些用品只在旅游、体育用品商店里偶尔有售。近年来中国已有群众性洞穴组织了:1984年贵州省地理学会建立的中国第一个洞穴组织—洞穴专业委员会;1987年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建立的洞穴研究协会;1987年建立的广西柳州洞穴协会;1989年设立的中国科学探险学会洞穴探险部;1991年中国地质学会等。但直至今天,民间的业余探洞者还寥若晨星。
在西方,洞穴探险已发展成为体育运动的一个项目,吸引了众多青年参加。参加者必须先在洞穴学校进行严格的技术训练,获得合格证,才能参与探险。持证者不仅有单独探洞的能力,而且还有遇险时救护别人的能力,以及测量绘制洞穴图等基本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