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卫生局局长 秦晓明
“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我市卫生系统3322个医疗卫生机构受损,163人遇难,19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31亿多元。灾后重建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国内外没有成功经验借鉴的情况下,我们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统筹协调,跳出卫生抓卫生的圈子,围绕民生管卫生,使我市医疗卫生系统得以重建新生。
在科学评估基础上科学规划
对灾损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后,绵阳市制订了《绵阳市卫生系统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了解医疗卫生机构灾前的运行状况、人员队伍、地质环境、服务人群等基础情况,全面掌握每个项目单位重建发展所需的建设规模和服务需求。将其作为全市重建规划项目中优先实施的项目,实现卫生建设项目的全覆盖;建设规模有标准、建设周期有计划、建设任务有重点,建设选址避开滑坡、泄洪区等隐患点,确定在人群相对集中、交通便利、辐射范围宽的适宜地段,避免了实施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打破简单复制的旧模式
灾后卫生的重建是高起点的建设、高标准的管理而不是简单的复制。卫生局针对卫生重建项目的专业性需求,对全市381个卫生重建项目进行了“三个集中”模式的卫生学评审(集中专家、集中项目、集中评审),确保优化流程、方便群众;在项目的推进中签订目标责任书,做到目标、任务、时限、责任“四落实”;实行建设项目的安全、质量、进度“三必查”,措施、工期、特点“三必问”,以公示制、通报制、督办制、限时整改制来细化岗位责任制;按照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惠民生的思路,努力构建起与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的健康产业体系;还制定了《卫生项目建设工程档案归档范围及组卷顺序》;制定了《卫生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与资金管理办法》以及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责任追究制等“十项制度”;坚持正排工序、倒排工期、责任到人,突出立项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竣工、竣工项目抓使用。
调动各方力量整合资源
在推进重建工作的进程中,绵阳市卫生局积极协调发改、规划、国土、环保等相关部门,对项目的设计等环节给予大力支持,对卫生系统内的重建管理人员进行了集中专项培训;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对卫生重建项目实行“绿色通道”,对项目招投标做到了“即来即开、即开即评”;与山东、辽宁、河南、河北四个援建省建立起联席会议制、情况通报制,倾情做好后勤保障;坚持与干部作风建设相结合,“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采取局领导班子成员划片联系、分片包干等方式,做到“五个必去”,即灾情最重的地方必去、区位最偏远的地方必去、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必去、矛盾最集中的地方必去、诉求最多的地方必去;倾力抓好卫生系统重建成果的整合、转化、提升,同援建省建立起长期帮扶机制,倡导并加入成都经济区区域卫生合作,实行同类同等医疗机构临床检查检验结果互相确认制;在全市深入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进医院、管理机构进乡镇、健康教育进家庭等措施。
绵阳市卫生系统干部职工凝心聚力,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地震伤员心理卫生服务模式,成功处置聚集性流感疫情,实现了疑似病人零漏诊、重症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医疗救治零差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