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些乙肝宝宝一个个被拒绝在幼儿园的大门之外呢?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实际上,国家从没有过携带乙肝病毒的宝宝不能上幼儿园的明确规定。不过,根据1994年颁布、目前仍适用的《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儿童入园必须经当地妇幼保健机构或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健康检查,并填写健康检查表。也因此,儿童入托、入园前,都要到当地的妇幼保健机构或指定医院体检,其中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检测是必检项目,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乙肝两对半检测。正是这个检查,让不少乙肝宝宝的入园梦画上了句号。“因为碰上乙肝病毒携带者,妇幼保健机构或相关医院是很难给‘合格’的。但每个幼儿园都说,孩子得先体检,拿到健康合格的证明才能入园。”一位山东妈妈告诉记者。
其实,各地对乙肝病毒携带者能否入园的说法并不统一,但乙肝妈妈们认为在有些省市,歧视被明文写入文件里:如浙江省规定,体检时发现有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兼有e抗原阳性者或谷丙转氨酶增高者暂不予入园、入托,经治疗后,每3个月做肝功能检查1次,连续3次正常者方可入园、所;福建省则规定,幼儿入园前须进行肝功能体检,如是“大三阳”,不能入园……
那么,作为“接收”单位幼儿园对此是什么态度?当《生命时报》记者以孩子母亲的身份打电话给幼儿园,询问乙肝病毒携带者能否入学时,除极个别犹豫表示不知道情况外,多数表示“不收”,甚至有一家幼儿园表示“你们家小孩有病,我们怎么敢要!”山东烟台某不愿透露姓名的幼儿园园长说,现在大型公立幼儿园“供不应求”,大家挤破头想进去,根本无需担心招生问题,在择优录取的情况下,患有乙肝的这部分孩子无疑会先被放弃。
一些健康孩子的家长对乙肝宝宝入园持反对意见,也是幼儿园拒绝接收他们的原因之一。“我家只有这么一个宝贝,万一玩的时候不小心划破手流血了,被传染了怎么办?”一位妈妈坦言,只要有一丝被传染的可能,就无法接受乙肝宝宝和自己的孩子在同一幼儿园。
“来自社会的偏见和压力,是导致乙肝宝宝上学难的主要原因。”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认为,乙肝宝宝入园难的问题,与乙肝就业歧视等情况类似。“国家规定就业不能歧视乙肝病毒携带者,但不少单位照拒不误,这其实是在法律平等的基础上,人为地制造了机会不平等!”
希望生活在阳光里
“乙肝宝宝是无辜的,他们可以入园!”蔡皓东是北京地坛医院传染科主任医师,长年关注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生活质量问题。她告诉记者,乙肝传播的途径主要有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三种,日常的生活接触并不会导致感染。通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给新生儿联合免疫,可以阻断90%以上的乙肝妈妈将病毒传染给子女,但有5%的人会因宫内感染而无法避免地被传染。在乙肝疫苗出现以前,一些家长和幼儿园老师担忧发生抓伤、碰伤等情况后,会通过血液传播,这种可能性是有的。但现在,几乎所有孩子一出生就会接种乙肝疫苗,这相当于一面墙,把传染给堵住了。“实际上,只要每个孩子都接种乙肝疫苗,幼儿园入园前根本没有必要检测乙肝。就像我们走路时脚上穿着的鞋,有了鞋,还怕路上的石子吗?”
“被歧视者,往往容易对社会产生不解,接着是不满,最后可能做出不理智行为,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于海认为,因乙肝歧视带来的非理性事件并非个例。他建议,一是国家应在更高的法律层面上,明确乙肝宝宝可以入学;二是做好科普工作,消除大家对乙肝的歧视。
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教育部的有关人员。据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一位姓张(音译)的工作人员介绍,教育部并没有禁止乙肝宝宝上幼儿园的规定,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主要是下面存在执行不力,以及幼儿园本身拒收的问题。据他了解,现在入园的孩子非常多,健康的都安排不过来,还有部分幼儿园明知无硬性规定,但因其他家长会有所排斥,便拒绝接收。张先生告诉记者,两会期间,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议案都涉及到这个话题,具体的处理是由教育部体卫司负责。记者随后与体卫司联系,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要解决该问题应找所在地的教委,但针对全国范围内的解决方案,他称并非由该司负责,拒绝作答。
在国家政策尚未出台的情况下,对于普遍担心孩子未来的妈妈们来说,她们能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隐瞒孩子的乙肝病毒携带者身份,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歧视的发生。二是期待,希望政府能够出台新的有力规定,解决这个问题。
“听说国外不查两对半,不歧视乙肝病毒携带者,如果国内的歧视现状得不到改观,我只能拼命挣钱,把孩子送出国”。数位家长均这样向记者表示,虽然他们对孩子不能在自己的祖国成长生活,感到非常“可悲”。
“但愿有一天我们也能生活在阳光里,生活在每一个人的宽容里,尽管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一位妈妈最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