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症(nephrotic syndrome,NS)是一种常见的儿科肾脏疾病 是由于多种病因造成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大量蛋白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特点是大量蛋白尿 低白蛋白血症、严重水肿和高胆固醇血症。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单纯性肾病 肾炎性肾病和先天性肾病三种类型。在5岁以下小儿,肾病综合征的病理型别多为微小病变型 而年长儿的病理类型以非微小病变型(包括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节段性硬化等)居多。
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尚未阐明 微小病变可能与T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膜性肾病和膜性增殖性肾炎可能与免疫复合物形成有关
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可呈多种病理类型的改变 但以病变占大多数 各种改变所占比率报道不一 可因患者年龄 患者来源(即属非选择病例或诊治困难的转诊病例) 及肾穿刺指征等因素而异(表1 2)
表1 不同年龄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
|
小儿 |
成人 |
微小病变 |
76 |
20 |
膜性肾病 |
7 |
40 |
局灶节段硬化 |
8 |
15 |
系膜增殖 |
4 |
7 |
淀粉样病 |
0 |
10 |
其他 |
5 |
8 |
表2 不同来源肾病综合征患儿的病理类型(%)
|
非选择病例(521例) |
转诊病例(512例) |
微小病变 |
76.4 |
41.0 |
膜性肾病 |
6.9 |
17.0 |
局灶节段硬化 |
7.5 |
16.0 |
系膜增殖 |
2.3 |
12.0 |
淀粉样病 |
1.5 |
9.0 |
其他 |
5.4 |
5.0 |
由上看出小儿与成人不同 小儿以微小病变为主 此外病人来源不同其结果亦异 在非选择病例中以微小病变为主(76.4%) 但转诊病例中由于多系皮质激素耐药或多次反复的难治病例 故微小病变所占比重下降 而非微小病变者增多 据我国儿科材料 以系膜增殖多见 如我国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报告小儿肾病综合征72例能活检结果 系膜增殖病变最多见(31.9%) 其次为微小病变(26.3%) 其他各地报道也约略相似
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诊断肾病综合征主要根据临床表现 凡有大量蛋白尿(24h尿蛋白定量>0.1g/kg 或>3.5g/kg) 高度水肿 高胆固醇血症(>5.7mmol/L,<220mg%) 低白蛋白血症(<30g/L,<3Gg%)均可诊为肾病综合征 典型病例血清蛋白电泳多提示α2↑↑ 而γ↓ 部分病儿可有低补体血症 镜下或肉眼血尿 氮质血症或高血压 学龄前儿童>1610.6kPa(120/80mmHg) 学龄>17.3/12kPa(130/90mmHg) 属肾炎性肾病 对激素耐药(足量激素8周无效或有部分效应) 频繁复发或反复(关年≥2次 1年≥3次者)及激素依赖的肾病 称为难治性肾病 难治性肾病是肾活检指征之一 可明确其病理分型 肾脏病变严重程度以指导治疗 有高凝状态的患儿凝血酶原时间缩短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 血小板计数高于正常 激素治疗过程中 如实然出现腰痛伴血尿 血压升高 水肿加重或肾功恶化 提示肾静脉血栓形成 此外 对原发病的分析有助治疗 其中大量蛋白尿和低白蛋白血症为诊断的必备条件
发病年龄和性别 以学龄前为发病高峰 单纯性发病年龄偏小 紧腅性偏长 男比妇女多 男:女约为1.5~3.7∶1
水肿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常最早为家长所发现 始自眼睑 颜面 渐及四肢全身 水肿为可凹性 尚可出现浆膜腔积液如胸水 腹水 男孩常有显著阴囊水肿 体重可增30%~50% 严重水肿患儿于大腿和上臂内侧及腹壁皮肤可见皮肤白纹或紫纹 水肿严重程度通常与预后无关 水肿的同时常有尿量减少
除水肿外 患儿可因长期蛋白质丢失出现蛋白质营养不良 表现为面色苍白 皮肤干燥 毛发干枯萎黄 指趾甲出现白色横纹 耳壳及鼻软骨薄弱 患儿精神萎靡 倦怠无力 食欲减退 有时腹泻 可能与肠粘膜水肿和或伴感染有关 病期久或反复发作作者发育落后 肾炎性患儿可有血压增高和血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