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指因细菌 真菌和其它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 螺旋体等)直接感染而产生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有别于由于风湿热、类风湿 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等所致的非感染性心内膜炎。过去将本病称为细菌性心内膜炎(bacterial endocarditis),由于不够全面现已不沿用 感染性心内膜炎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发热、杂音 贫血、栓塞、皮肤病损 脾肿大和血培养阳性等。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常多发于原已有病的心脏 近年来发生于原无心脏病变者日益增多 尤其见于接受长时间经静脉治疗 静脉注射麻醉药成瘾 由药物或疾病引起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 人工瓣膜置换术后的感染性心内膜炎也有增多
左侧心脏的心内膜炎主要累及主动脉瓣和二尖瓣 尤多见于轻至中度关闭不全者 右侧心脏的心内膜炎较少见 主要累及三尖瓣 各种先天性心脏病中 动脉导管未闭 室间隔缺损 法乐四联症最常发生 在单个瓣膜病变中 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最易发生 瓣膜脱垂(主动脉瓣 二尖瓣)也易患本病 上海中山医院对1980~1995年期间8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行人工瓣膜置换术所切除的标本病理检查结果显示 在原有心脏器质性病变的55例中 先天性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占20例(36%) 主动脉瓣脱垂为10例(18%) 肥厚型梗阻型心肌病 退行性瓣膜病变 冠心病罹患本病者也有报道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常因化脓性细菌侵入心内膜引起 多由毒力较强的病原体感染所致 金黄色葡萄球菌几占50%以上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在抗生素应用于临床之前 80%为非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主要为草绿色链球菌的感染 近年来由于普遍地使用广谱抗生素 致病菌种已明显改变 几乎所有已知的致病微生物都可引起本病 同一病原体可产生急性病程 也可产生亚急性病程 且过去罕见的耐药微生物病例增加 草绿色链球菌发病率在下降 但仍占优势 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革兰阴性菌或真菌的比例明显增高 厌氧菌 放线菌 李斯特菌偶见 两种细菌的混合感染时有发现 真菌尤多见于心脏手术和静脉注射麻醉药物成瘾者中 长期应用抗生素或激素 免疫抑制剂 静脉导管输给高营养液等均可增加真菌感染的机会 其中以念珠菌属 曲霉菌属和组织胞浆菌较多见
在心瓣膜病损 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或后天性动静脉瘘的病变处 存在着异常的血液压力阶差 引起血液强力喷射和涡流 血流的喷射冲击 使心内膜的内皮受损 胶原暴露 形成血小板-纤维素血栓 涡流可使细菌沉淀于低压腔室的近端 血液异常流出处受损的心内膜上 正常人血流中虽时有少数细菌自口腔 鼻咽部 牙龈 检查操作或手术等伤口侵入引起菌血症 大多为暂时的 很快被机体消除 临床意义不大 但反复的暂时性菌血症使机体产生循环抗体 尤其是凝集素 它可促使少量的病原体聚集成团 易粘附在血小板-纤维素血栓上而引起感染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常见的感染部位为主动脉瓣的左室面和二尖瓣腱索上;二尖瓣关闭不全时感染病灶在二尖瓣的心房面和左房内膜上;室间隔缺损则在右室间隔缺损处的内膜面和肺动脉瓣的心室面 然而当缺损面积大到左 右心室不存在压力阶差或合并有肺动脉高压使分流量减少时则不易发生本病 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时 由于血液喷射力和涡流减弱 亦不易发生本病
也有人认为是受体附着的作用 由于某些革兰阳性致病菌 如肠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球菌等 均有一种表面成分与心内膜细胞表面的受体起反应而引起内膜的炎症
污染的人造瓣膜 缝合材料 器械和手是引起人造瓣膜心内膜炎的重要原因 病原体从感染的胸部创口 尿路和各种动静脉插管 气管切开 术后肺炎等进入体内形成菌血症 同时血液经过体外循环转流后吞噬作用被破坏 减弱了机体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也是原因之一
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虽然本病的“经典”临床表现已不十分常见 且有些症状和体征在病程晚期才出现 加之患者多曾接受抗生素治疗和细菌学检查技术上的受限 给早期诊断带来困难 但原则上仍然主张对患有心瓣膜病 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或人造瓣膜置换术的患者 有不明原因发热达1周以上 应怀疑本病的可能 并立即作血培养 如兼有贫血 周围栓塞现象和杂音出现 应考虑本病的诊断 临床上反复短期使用抗生素 发热时常反复 尤在瓣膜杂音的患者 应警惕本病的可能 及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对诊断本病很有帮助 阳性血培养具有决定性诊断价值 并为抗生素的选择提供依据
一 主要的临床表现和体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发热最常见 热型多变 以不规则者为最多 可为间歇型或驰张型 伴有畏寒和出汗 亦可仅有低热者 体温大多在37.5~39℃之间 也可高达40℃以上 约3%~15%患者体温正常或低于正常 多见于老年患者和伴有栓塞或真菌性动脉瘤破裂引起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严重心力衰竭 尿毒症时 此外尚未诊断本病前已应用过抗生素 退热药 激素者也可暂时不发热
(2)70%~90%的患者有进行性贫血 有时可达严重程度 甚至为最突出的症状 贫血引起全身乏力 软弱和气急 病程较长的患者常有全身疼痛 可能由于毒血症或身体各部的栓塞引起 关节痛 低位背痛和肌痛在起病时较常见 主要累及腓肠肌和股部肌肉 踝 腕等关节 也可呈多发性关节受累 若病程中有严重的骨疼 应考虑可能由于骨膜炎 骨膜下出血或栓塞 栓塞性动脉瘤压迫骨部或骨血管动脉瘤引起
(3)老年患者临床表现更为多变 发热常被误诊为呼吸道或其他感染 心脏杂音亦常被误认为老年退行性瓣膜病而忽视 有的可无发热和心脏杂音 而表现为神经 精神改变 心力衰竭或低血压 易有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和肾功能不全
(4)体征主要是可听到原有心脏病的杂音或原来正常的心脏出现杂音 在病程中杂音性质的改变往往是由于贫血 心动过速或其它血流动力学上的改变所致 约有15%患者开始时没有心脏杂音 而在治疗期间出现杂音 少数患者直至治疗后2~3月才出现杂音 偶见治愈后多年一直无杂音出现者 在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中 右侧心瓣膜损害不常见 2/3的右侧心脏的心内膜炎 特别是侵犯三尖瓣者 赘生物增殖于心室壁的心内膜以及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上时 也可无杂音 但后者罕见
(5)皮肤和粘膜的瘀点 甲床下线状出血 Osler结 Janeway损害等皮损在近30年来发生率均有较明显下降 瘀点是毒素作用于毛细血管使其脆性增加破裂出血或由于栓塞引起 常成群也可个别出现 其发生率最高 但已由应用抗生素前的85%下降到19%~40% 多见于眼睑结合膜 口腔粘膜 胸前和手足背皮肤 持续数天 消失后再现 其中心可发白 但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引起的脂质微小栓塞也可出现眼结合膜下出血 因而有人认为中心为灰白色的瘀点要比黄色者重要 全身性紫癜偶可发生 甲床下出血的特征为线状 远端不到达甲床前边缘 压之可有疼痛 Osler结的发生率已由过去50%下降至10%~20% 呈紫或红色 稍高于皮面 走私小约1~2mm 大者可达5~15mm 多发生于手指或足趾末端的掌面 大小鱼际或足底可有压痛 常持续4~5天才消退 Osler结并不是本病所特有 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性狼疮 伤寒 淋巴瘤中亦可出现 在手掌和足底出现小的直径1~4mm无痛的出血性或红斑性损害 称为Janeway损害 杵状指(趾)现已很少见 视网膜病变以出血最多 呈扇形或圆形 可能有白色中心 有时眼底仅见圆形白点称为Roth点
(6)脾常有轻至中度肿大 软可有压痛 脾肿大的发生率已较前明显地减少 对不能解释的贫血 顽固性心力衰竭 卒中 瘫痪 周围动脉栓塞 人造瓣膜口的进行性阻塞和瓣膜的移位 撕脱等均应注意有否本病存在 在肺炎反复发作 继之以肝大 轻度黄疸最后出现进行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 即使无心脏杂音 亦应考虑有右侧心脏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能
二 本病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常发生于正常的心脏 在静脉注射麻醉药物成瘾者发生的右侧心脏的心内膜炎也多倾向于急性 病原菌通常是高毒力的细菌 如金葡菌或真菌 起病往往突然 伴高热 寒战 全身毒血症症状明显 常是全身严重感染的一部分 病程多为急骤凶险 易掩盖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症状 由于心瓣膜和腱索的急剧损害 在短期内出现高调的杂音或原有的杂音性质迅速改变 常可迅速地发展为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导致死亡
在受累的心内膜上 尤其是霉菌性的感染 可附着大而脆的赘生物 脱落的带菌栓子可引起多发性栓塞和转移性脓肿 包括心肌脓肿 脑脓肿和化脓性脑膜炎 若栓子来自感染的右侧心腔 则可出现肺炎 肺动脉栓塞和单个或多个肺脓肿 皮肤可有多形瘀斑和紫癜样出血性损害 少数患者可有脾肿大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大多数患者起病缓慢 只有非特异性隐袭症状 如全身不适 疲倦 低热及体重减轻等 少数起病以本病的并发症形式开始 如栓塞 不能解释的卒中 心瓣膜病的进行性加重 顽固性心力衰竭 肾小球肾炎和手术后出现心瓣膜杂音等
[特殊类型]
(一)人造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 在心脏手术后并发的感染性心内膜炎中 人造瓣膜心内膜炎(prosthetic valve endocarditis,PVE)的发病率占2.1%左右 较其他类型心脏手术者高2~3倍 双瓣膜置换术后PVE较单个瓣膜置换术后PVE发生率高 其中主动脉瓣的PVE高于二尖瓣的PVE 这可能由于主动脉瓣置换手术的时间较长 跨主动脉瘤压力阶差大 局部湍流形成有关 对术前已有自然瓣膜心内膜炎者 术后发生PVE的机会增加5倍 机械瓣和人造生物瓣PVE的发生率相同约2.4% 机械瓣早期PVE发生率高于人造生物瓣 PVE的病死率较高 约50%左右 早期PVE(术后2个月以内)病死率又高于后期PVE(术后2个月后) 前者病原体主要为葡萄球菌 占40%~50% 包括表皮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类白喉杆菌 其他革兰阴性杆菌 霉菌也较常见 自从术前预防性给予抗生素治疗后 发生率有所下降 后期PVE与自然瓣心内膜炎相似 主要由各种链球菌(以草绿色链球菌为主) 肠球菌 金葡菌引起 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比早期PVE的表皮葡萄球菌对抗生素敏感 真菌(最常见为白色念珠菌 其次为曲霉菌) 革兰阴性杆菌 类白喉杆菌也非少见
人造瓣膜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与天然瓣膜心内膜炎相似 但作为诊断依据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 因为术后的菌血症 留置各种插管 胸部手术创口 心包切开综合征 灌注后综合征和抗凝治疗等均可引起发热 出血点 血尿等表现 95%以上患者有发热 白细胞计数增高约50% 贫血常见 但在早期PVE中皮肤病损很少发生 脾肿大多见于后期PVE中 有时血清免疫复合物滴定度可增高 类风湿因子可阳性 但血清学检查阴性者不能除外PVE的存在
约50%患者出现返流性杂音 人造生物瓣心内膜炎主要引起瓣叶的破坏 产生关闭不全的杂音 很少发生瓣环脓肿 而机械瓣的感染主要在瓣环附着处 引起瓣环和瓣膜缝着处的缝线脱落裂开 形成瓣周漏而出现新的关闭不全杂音及溶血 使贫血加重 瓣环的弥漫性感染甚至使人造瓣膜完全撕脱 当形成瓣环脓肿时 容易扩展至邻近心脏组织 出现与自然瓣心内膜炎相似的并发症 在PVE的早期 瓣膜尚无明显破坏时 可无杂音 因而不能因未闻新杂音而延误诊断 当赘生物堵塞瓣膜口时可引起瓣膜狭窄的杂音 体循环栓塞可发生于任何部位 在真菌性PVE中(尤其是曲霉菌引起者) 栓塞可能是唯一的临床发现 皮肤片状出血在早期PVE中不具有诊断意义 因为手术时经过人工心肺机转流后亦可见到 PVE的其它并发症与天然瓣心内膜炎一样 也可有心功能不全 栓塞 心肌脓肿 菌性动脉瘤等 人造瓣膜关闭音强度减弱 X线透视见到人造瓣膜的异常摆动和移位 角度大于7°~10°及瓣环裂开所致的双影征(stinson's sign) 二维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的存在都有助于诊断 血培养常阳性 若多次血培养阴性 须警惕真菌或立克次体感染及生长缓慢的类白喉杆菌感染的可能 PVE的致病菌常来自医院 故容易具有耐药性
(二)葡萄球菌性心内膜炎 起病多数急骤 病情险恶 故多呈急性型 仅少数为亚急性型 通常由耐青霉素G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较易侵袭正常的心脏 常引起严重和迅速的瓣膜损害 造成主动脉瓣和二尖瓣返流 多个器官和组织的转移性感染和脓肿的出现 在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三)肠球菌性心内膜炎 多见于前列腺和泌尿生殖道感染的患者 它对心脏瓣膜的破坏性大 多有明显的杂音 但常以亚急性的形式出现
(四)真菌性心内膜炎 由于广谱抗生素 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应用增多 长期使用静脉输液 血管和心腔内导管的留置 心脏直视手术的广泛发展以及有些国家静脉注射麻醉药物成瘾者的增多 真菌性心内膜炎的发病率逐渐增加 约50%发生于心脏手术后 致病菌多为念珠菌 组织胞浆 曲霉菌属或麴菌 真菌性心内膜炎起病急骤 少数较隐匿 栓塞的发生率很高 赘生物大而脆 容易脱落 造成股动脉 髂动脉等较大动脉的栓塞 发生在右侧心内膜炎可以引起真菌性肺栓塞 巨大赘生物若阻塞瓣膜口 形成瓣膜口狭窄 可出现严重的血流动力障碍 真菌性心内膜炎可出现皮肤损害 如组织胞浆菌感染者可出现皮下溃疡 口腔和鼻部粘膜的损害 若进行组织学检查 常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曲霉菌属的感染 尚可引起血管内弥散性凝血
(五)累及右侧心脏的心内膜炎 见于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和人造三尖瓣置换术后 尿路感染和感染性流产 行心脏起搏 右心导管检查者和正常分娩也可引起 近年来有些国家由于静脉注射麻醉药成瘾者增多 右侧心脏心内膜炎的发病率明显增加 约5%~10% 药瘾者大多原无心脏病 可能与药物被污染 不遵守无菌操作和静脉注射材料中的特殊物质损害三尖瓣有关 细菌多为金葡菌 其次为真菌 酵母菌 绿脓杆菌 肺炎球菌等 革兰阴性杆菌也可引起 右侧心脏感染性心内膜炎多累及三尖瓣 少数累及肺动脉瓣 赘生物多位于三尖瓣 右心室壁或肺动脉瓣 赘生物碎落造成肺部炎症 肺动脉分支败血症性动脉炎和细菌性肺梗塞 若金葡菌引起者 梗塞部位可转变为肺脓肿 因为临床表现主要在肺部 故脾肿大 血尿和皮肤病损少见 患者可有咳嗽 咯痰 咯血 胸膜炎性胸疼和气急 可有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杂音 由于右房和右室间的压力阶差很小(除在有器质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者外) 三尖瓣收缩期杂音短促且很轻 很柔和 易与呼吸性噪音混和或误认为血流性杂音 但深吸气时杂音强度增加则高度提示有三尖瓣返流存在 累及肺动脉瓣者可听到肺动脉瓣返流所致的舒张中期杂音 心脏扩大或右心衰竭不常见 胸部X线表现为两肺多发生结节状或片段状炎症浸润 可引起胸腔积液 肺脓肿或坏死性肺炎还可导致脓气胸 右侧心脏心内膜炎最常见的死罪是肺动脉瓣关闭不全和由反复发作的败血症性肺动脉栓塞引起的呼吸窘迫综合征 不能控制的败血症 严重右心衰竭和左侧瓣膜同时受累是少见的死亡原因 若及早诊断 早期应用抗生素或手术治疗 及时处理并发症 单纯右侧心脏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预后良好
(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复发与再发 复发是指抗生素治疗结束后6个月内或治疗时期感染征象或血培养阳性再现 复发率约5%~8% 早期复发多在3个月以内 可能由于深藏于赘生物内的细菌不易杀尽之故或在治疗前已有较长的病程或先前的抗生素治疗不够充分 因而增加了细菌的抗药性和有严重的并发症 如脑 肺的栓塞 亦可能由于广谱抗生素应用出现双重感染
在最初发作治愈6个月以后 感染性心内膜炎所有的心脏表现和阳性血培养再现称为再发 通常由不同的细菌或真菌引起 再发的病死率高于初发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