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静脉瘤为先天性肺血管畸形 血管扩大纡曲或形成海绵状血管瘤,肺动脉血液不经过肺泡直接流入肺静脉,肺动脉与静脉直接相通形成短路 1897年首先由Churton发现描述,称为多发性肺动脉瘤。1939年Smith应用心血管造影证实本病 文献命名较多,如肺动静脉瘤,肺血管扩张症(haemagiectasis of the lung) 毛细血管扩张症伴肺动脉瘤(haemonreac telangiectasia with pulmonary artery aneurysm)。另外,本病有家族性 与遗传因素有关,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Rendu-Osler-Weber病)。
肺动静脉瘤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这种畸形是由各种不同大小和不等数目的肺动脉和静脉直接连接 常见者动脉1支 静脉2支 二者之间不存在毛细血管床 病变血管壁肌层发育不良 缺乏弹力纤维 又因肺动脉压力促使病变血管进行性扩张 肺动静脉瘤是一种肺动静脉分支直接构通类型 表现为血管扭曲 扩张 动脉壁薄 静脉壁厚 瘤呈囊样扩大 瘤同分隔 可见血栓 病变可位于肺的任何部位 瘤壁增厚 但某区内皮层减少 变性或钙化 为导致破裂的原因 另有右肺动脉与左房直接交通 为少见特殊类型
病变分布于一侧或二侧肺 单个或多个 大小可在1mm或累及全肺 常见右侧和二侧下叶的胸膜下区及右肺中叶 本病约6%伴有Rendu-Osler-Weber综合征(多发性动静脉瘘 支气管扩张或其他畸形 右肺下叶缺如和先天性心脏病)
主要病理生理是静脉血从肺动脉分流入肺动脉 其分流量可达18~89% 以致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 一般无通气障碍 PCO2正常 多数病例因低氧血症而致红细胞增多症 又因肺 体循环直接交通 易致细菌感染 脑脓肿等并发症
肺动静脉瘤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1 肺动静脉瘘主要病理变化及临床特征
(1)病理改变
肺动静脉瘘主要病理变化是肺内动静脉血管之间直接连通,分隔动脉和静脉丛的血管隔发育不完全或肺末梢毛细血管神经缺陷,形成动静脉之间短路,短路血管受动脉压力负荷的作用逐渐扩张,形成囊瘘,肺动脉低氧血通过瘘道不经氧合直接回流左心进入体循环 有文献报道 ,当分流量大于25 %时患儿出现乏力,活动后气短,头晕乏氧等症状 如果分流量大及病史长者可出现紫绀,杵状指/ 趾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压积增高,Hb 增高 血液粘稠度增加,易形成肺血管内小血栓脱落可产生脑血栓或脑脓肿 PAVF 破裂或栓子累及支气管壁可出现糜烂后导致咯血和血胸 本病多单发,多发者占5 %~10 % ,可发生在肺组织的任何部位 但半数以上发生在右下肺叶,术中多能看到脏层胸膜包盖的囊性隆起,或囊球样变化
(2)主要临床表现
①本病多见于青年 分流量小者可无症状 仅在肺部X线检查时发现 分流量大者可出现活动后呼吸急促 紫绀 但多在儿童期出现 偶见於新生儿 多数病人从儿童期有紫绀 随年龄增长逐渐加重并有呼吸困难;
②25%患者有惊厥 共济失调 复视等神经症状;
③35%~50%患者具有家族性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状 如鼻衄 咯血 血尿 消化道出血;
④肺动静脉瘘破裂时 患者可出现胸痛并有血胸;
⑤若瘘较大 于瘘所在部位可听到收缩期或连续性杂音;
⑥ X光胸片特征性表现是在一侧或双侧肺野中见有大小不等的 一个或多个圆形影 而心影大小正常;肺部CT检查可见受累肺动静脉扩张 延长 扭曲
⑦右心导管显示动脉血氧饱合度降低 选择性肺动脉造影可显示肺动静脉瘘较正常肺静脉系统显影早 肺血管造影剂排空延迟 左房早期显影的病理改变
2 肺动静脉瘘的诊断
对此病的诊治要重视病史及体检,患儿有无鼻衄和四肢 颜面及背部毛细血管扩张,有无脑缺血的病史 文献报道 50 %以上肺动静脉瘘病人可合并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也有报导说先天性肺动静脉瘘有家族性 本病的术前检查方法很多:心脏超声监测NaHCO3 静脉造影方法简单 诊断可靠,普通X 线胸片大多数正常,囊状PAVF 病例可发现单个或多个不透光阴影 强化CT 和MR 检查可确定病变部位,肺血管造影是最可靠的确诊方法,能够证实动脉血运来源为肺动脉,少数也可来自体循环 弥漫性肺内动静脉瘘无典型的X线征象,临床上并不少见 肺动静脉瘘较正常肺静脉系统显影早 肺血管造影剂排空延迟 左房早期显影的病理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