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muco-cuta-meous lymph node syndrome MCLS)又称川崎病(Kawasaki diseae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 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病变,引起人们重视,近年发病增多 1990年北京儿童医院风湿性疾病住院病例中,川崎病67例,风湿热27例;外省市11所医院相同的资料中 川崎病为风湿的2部。显然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认为川崎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管炎 暂编入结缔组织疾病篇内。
川崎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病因尚未明确 本病呈一定的流行及地主性 临床表现有发热 皮疹等 推测与感染有关 一般认为可能是多种病原 包括EB病毒 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 或链球菌 丙酸杆菌感染 1986年曾报道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逆转录酶活性增高 提示该病可能为逆转录病毒引起 但多数研究未获得一致性结果 以往也曾提出支原体 立克次体 尘螨为本病病原 亦未得到证实 也有人考虑环境污染或化学物品过敏可能是致病原因
近年研究表明本病在急性期存在明显的免疫失调 在发病机理上起重要作用 急性期外周血T细胞亚群失衡 CD4增多 CD8减少 CD4/CD8比值增加 此改变在病变3~5周最明显 至8周恢复正常 CD4/CD8比值增高 使得机体免疫系统处于活化状态 CD4分泌的淋巴因子增多 促进B细胞多克隆水活化 增殖和分化为浆细胞 导致血清IgM IgA IgG IgE升高 活化T细胞分泌高浓度的白细胞介素(1L-1 4 5 6) r-干扰素(IFN-r) 肿瘤坏死因子(TNF) 这些淋巴因子 活性介素均可诱导内皮细胞表达和产生新抗原;另一方面又促进B细胞分泌自身抗体 从而导致内皮细胞溶细胞毒性作用 内皮细胞损伤故发生血管炎 1L-11L-6 TNF增高尚可诱导肝细胞合成急性反应性蛋白质 如C反应蛋白 αr-抗胰蛋白酶 结合珠蛋白等 引起本病急性发热反应 本病患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增高 50~70%病例于病程第1周即可没得 至第3~4周达高峰 CIC在本病的作用机理还不清楚 但本病病变部位无免疫复合物沉积 血清C3不下降反而升高 不符合一般免疫复合物病 上述免疫失调的触发病因不明 现今多认为川崎病是一定易患宿主对多种感染病原触发的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
川崎病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主要症状 常见持续性发热 5~11天或更久(2周至1个月) 体温常达39℃以上 抗生素治疗无效 常见双侧结膜充血 口唇潮红 有皲裂或出血 见杨梅样舌 手中呈硬性水肿 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 10天后出现特征性趾端大片状脱皮 出现于甲床皮肤交界处 还有急性非化脓性一过性颈淋巴结肿胀 以前颈部最为显著 直径约1.5cm以上 大多在单侧出出现 稍有压痛 于发热后3天内发生 数日后自愈 发热不久(约1~4日)即出现斑丘疹或多形红斑样皮疹 偶见痱疹样皮疹 多见于躯干部 但无疱疹及结痂 约一周左右消退
其它症状 往出现心脏损害 发生心肌炎 心包炎和心内膜炎的症状 患者脉搏加速 听诊时可闻心动过速 奔马律 心音低钝 收缩期杂音也较常有 可发生瓣膜关闭不全及心力衰竭 作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 可查见多数患者有冠状动脉瘤 心包积液 左室扩大及二尖瓣关闭不全 X线胸片可见心影扩大 偶见关节疼痛或肿胀 咳嗽 流涕 腹痛 轻度黄疸或无菌性脑脊髓膜炎的表现 急性期约20%病例出现会阴部 肛周皮肤潮红和脱屑并于1~3年前接种卡介苗的原部位再现红斑或结痂 恢复期指甲可见横沟纺
长短不一 病程的第一期为急性发热期 一般病程为1~11天 主要症状于发热后即陆续出现 可发生严重心肌炎 进入第二期为亚急性期 一般为病程11~21天 多数体温下降 症状缓解 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 重症病例仍可持续发热 发生冠状动脉瘤 可导致心肌梗塞 动脉瘤破裂 大多数病人在第4周进入第三期即恢复期 一般为病程21~60天 临床症状消退 如无明显冠状动脉病变即逐渐恢复;有冠状动脉瘤则仍可持续发展 可发生心肌梗塞或缺血性心脏病 少数严重冠状动脉瘤患者进入慢性期 可迁延数年 遗留冠状动脉狭窄 发生心绞痛 心功能不全 缺血性心脏病 可因心肌梗塞而危及生命
根据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1990年对217例死亡病例的总结 在病理形态学上 本病血管炎变可分为四期:
Ⅰ期:约1~2周 其特点为:①小动脉 小静脉和微血管及其周围的发炎;②中等和大动脉及其周围的发炎;③淋巴细胞和其它白细胞的浸润及局部水肿
Ⅱ期:约2~4周 其特点为:①小血管的发炎减轻;②以中等动脉的炎变为主 多见冠状动脉瘤及血栓;③大动脉少见血管性炎变;④单核细胞浸润或坏死性变化较著
Ⅲ期:约4~7周 其特点为:①小血管及微血管炎消退;②中等动脉发生肉芽肿
Ⅳ期:约7周或更久 血管的急性炎变大多都消失 代之以中等动脉的血栓形成 梗阻 内膜增厚而出现动脉瘤以及瘢痕形成 关于动脉病变的分布 可分为:①脏器外的中等或大动脉 多侵犯冠状动脉 腋 髂动脉及颈 胸 腹部其它动脉;②脏器内动脉 涉及心 肾 肺 胃肠 皮 肝 脾 生殖腺 唾液腺和脑等全身器官
血管炎变之外 病理还涉及多种脏器 尤以间质性心肌炎 心包炎及心内膜炎最为显著 可波及传导系统 往往在Ⅰ期病变时引致死亡 到了第Ⅱ Ⅳ期则常见缺血性心脏病变 心肌梗塞可致死亡 还有动脉瘤破裂及心肌炎也是Ⅱ Ⅲ期死亡的重要原因
MCLS的血管病理与婴儿型结节性多动脉炎非常相似 除冠状动脉或肺动脉瘤和血栓形成外 主动脉 回肠动脉或肺动脉等血管内膜均有改变 荧光抗体检查可见心肌 脾 淋巴结的动脉壁均有免疫球蛋白IgG沉着 颈淋巴结及皮肤匀可出现血管炎 伴有小血管纤维性坏死 还有胸腺高度萎缩 心脏重量增加 心室肥大性扩张 肝脏轻度脂肪变性以及淋巴结充血和滤泡增大 但肾小球并无显著病变
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1984年)提出此病诊断标准应在下述六条主要临床症状中至少满足五条才能确定:①不明原因的发热 持续5天或更久;②双侧结膜充血;③口腔及咽部粘膜弥漫充血 唇发红及干裂 并呈杨梅舌;④发病初期手足硬肿和掌跖发红 以及恢复斯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⑤躯干部多形红斑 但无水疱及结痂;⑥颈淋巴结的非化脓性肿胀 其直径达1.5cm或更大 但如二维超声心动图或冠状动脉造影查出冠状动脉瘤或扩张 则四条主要症状阳性即可确诊
近年报道不完全性或不典型病例增多 约为10%~20% 仅具有2~3条主要症状 但有典型的冠状动脉病变 多发生于婴儿 典型病例与不典型病例的冠状动脉瘤发生率相近 一旦疑为川崎病时 应尽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