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 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据统计,全世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HBsAg携带者)超过2.8亿,我国约占9300万 多数无症状,其中1/3出现肝损害的临床表现。目前我国有乙肝患者3000万 乙肝的特点为起病较缓,以亚临床型及慢性型较常见。无黄疸型HBsAg持续阳性者易慢性化 本病主要通过血液 母婴和性接触进行传播。乙肝疫苗的应用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根本措施。
乙肝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乙型肝炎病毒(HBV)为专一的嗜肝病毒 近年由于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的进展 在肝外器官细胞也能检出HBV-DNA 通过北京鸭乙肝肝病毒试验研究提供了在肝外细胞复制的证据 人HBV也可能在肝外细胞内复制 有待深入研究 HBV感染者血清经电镜检查有3种病毒颗粒:①Dane颗粒(HBV颗粒) 外壳蛋白为HBsAg 核心含有HBV-DNA及HBVDNAp(DNA-多聚酶) HBcAg HBeAg;②小球形颗粒;③管形颗粒 后二者为HBV复制过程中过剩的病毒外壳(HBsAg) 不含核酸
HBV基因组(HBV-DNA)由双链不完全环形结构的DNA组成 含3200个核苷酸 由于其宿主范围较小 体外细胞培养分离病毒尚未成功 近年随着分子克隆技术的应用及体外培养细胞系转染的成功 对HBV复制过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HBV-DNA分为负链(长链)及正链(短链)所组成 其负链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Open Reading Frame ORF):①S基因区 由S基因 前S2(pre-S2)基因 前S1(pre-S1)基因组成 分别编码HBsAg pre-S pre-S1及多聚人血清白蛋白受体(PHSA-R);②C基因区 由前C基因和C基因组成 分别编码HBeAg及HBcAg;③P基因区 编码HBV-DNAp 并具有逆转录酶活性;④X基因区 编码HBxAg 并具有激活HBcAg基因的作用
HBV复制过程 HBV基因组虽为双链环形DNA 但其复制过程有RNA逆转录病毒的特性 需要逆转录酶活性产生RNA/DNA中间体 再继续进行复制 其过程为:①在由病毒和/或细胞来源的DNA-p作用下 正链首先延伸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 ②以此为模板 通过宿主肝细胞酶的作用转录成复制中间体 ③再以此为模板 通过逆转录酶的作用 形成第一代和第二代DNA 此双链DNA部分环化 即完成HBV-DNA的复制
HBV突变株研究 由于HBV复制方式有其特殊性 即mRNA中间体进行逆转录过程中 由于缺乏校对酶(Proofreading Engymes)易发生HBV-DNA序列内变异 ①S区基因突变导致HBsAg亚型改变及血清HBsAg阻性 HBV-DNA阳性乙型肝炎 使临床诊断困难 一些人接种乙型疫苗后产生抗-HBs 但仍可被HBV的S区基因突变株感染 而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 ②前C基因区突变与HBV感染后免疫及重型肝炎发病有关 一般认为乙型肝炎患者HBeAg转阴 抗-HBe转阳 表示HBV复制活跃程度减弱 临床症状好转 然而 一些患者当HBeAg转阴后 仍有病毒复制及病情进行性发展 其血清中除检出HBsAg和抗-HBe外 还可检出HBV-DNA 抗-HBcIgM 肝内HBcAg阳性 排除其他致肝损害的原因 提示病情变化与HBV有关 其特点为不易自然缓解 常发展为肝硬化 抗病毒治疗反应差 经研究表明 此类患者系感染了前C基因突变HBV突变株 ③P区基因突变可致HBV复制减弱或停止 ④X区基因突变可使HBxAg合成障碍
近年发现一些HBV感染者抗-HBc始终测不出;有些恢复期患者也测不出抗-HBs 甚至有些患者HBV标志均阴性 但能检出HBV-DNA 在肝细胞内和肝细胞膜上存有HBcAg和HBsAg 将这类患者血清感染黑猩猩可引起典型的肝炎表现 曾有学者称之为HBV2 近年研究表明 这些患者的血清中HBV-DNA序列分析 发现S区 C区 X区有多个点突变 提示HBV2为HBV的突变株
HBV基因突变株产生的原因 是病毒适应宿主细胞环境和抵抗其免疫反应一种选择 可以发生于HBV自然感染 HBV疫苗接种 特异性免疫治疗和干扰素治疗过程中 或者开始初次HBV感染即为一种HBV突变株感染 特异性诊断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如下:
一.HBsAg及抗HBs
HBsAg 血清中HBsAg阳性是HBV感染的标志 本身具有抗原性 无传染性 但由于HBsAg常与HBV同时存在 故认为是传染性标志之一 但须注意 HBV-DNA可自X基因区终点起逆向与肝细胞发生整合 整合后的S基因表达较强 不断产生HBsAg 整合的HBcAg基因组被抑制 不表达HBsAg HBsAg 在这种情况下 即使HBV已从体内清除 而HBsAg仍可持续阳性 从理论上讲 这种HBsAg阳性血液并无传染性 急性HBV感染后 血清中首先出现HBsAg 整个急性期均可阳性 至恢复期可滴度下降或转阴 如HBsAg持续阳性半年以上 称为慢性HBsAg携带者(无症状HBsAg携带者) 可持续阳性达数年 一般认为HBsAg滴度与病变程度不成比例 肝功能正常 HBsAg滴度高 肝脏可重要病变 若HBsAg阴性及DNAp阴性 表示无重要传染性 反之 肝功能异常 HBsAg滴度不高 肝脏可有明显病变 如有部分肝硬化 肝癌患者呈HBsAg阴性或低滴度 无症状HBsAg携带者或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均可有相同的HBsAg滴度变化不能代表病情的轻重 因式分解此不能将HBsAg滴度的变化作为判断病情轻重和药物治疗效的指标
用免疫电镜及免疫荧光法在肝细胞浆内证实有HBsAg,而血清中HBsAg阴性 其机制尚无确切解释 已知原因之一是现用的RIA检测法 其测试灵敏度为10-5,尚不能测出最低感染量(10-7) 因此有10%假阴性 故对HBsAg的判断 以阳性有诊断意义 阴性不能排除HBV感染 近年发现血清中HBV标志均阴性 而在白细胞或肝细胞内检出HBV-DNA 说明确定或除外HBV感染不能单凭HBsAg是否阳性 应与其他标志结合判断
HBsAg有10个亚型 各亚型间存在不完全的交叉免疫 近年用亚型单克隆抗体研究表明 d和y w和r决定簇可以同时存在于同一病毒抗原颗粒上 形成adwr aywr adyw和adyr复合亚型 其机制为①不同亚型病毒的双重感染;②单一亚型病毒感染后 有的HBV-DNA发生点突变 临床表现病情反复 肝脏损害较重 因而有的HBV感染者血清中同时HBsAg阳性 抗-HBs阳性
抗-HBs 为感染HBV或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的一种保护性抗体 抗-HBs在初次感染HBV后6~23周出现 约20%在感染早期出现 进入恢复期在HBsAg消失后数月至1年抗-HBs 抗-HBs阳性表示已获得免疫 定量检测抗-HBs的效价 认为抗-HBs效价≥IUml表示有保护性
二.pre-S1 pre-S2 及pre-S
1.pre-S1 pre-S2
二者均为HBV复制指标
2.抗-pre-S
若检测抗pre-S阳性表示HBV正在或已被清除
三.HBcAg及抗-HBC
HBcAg 为HBC复制指标 外周血中无游离的HBcAg 当Dcne颗粒经去垢剂处理后 HBcAg可释放出来 所以血清中一般测不出 存在于受染的肝细胞核和肝匀浆中 近年认为HBcAg在肝细胞中存在是引起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坏死的重要靶抗原 抗-HBc有免疫效应
抗-HBc 为HBV感染的标志 抗-HBc IgM阳性是急性或近期HBV感染的指标 提示有病毒复制 其效价高代表急性期 效价低代表为慢性HBV感染或无症状HBsAg携带者 抗-HBc IgG阳性表示为既往感染HBV的指标
单项抗-HBc阳性 见于下列情况:①HBV急性感染后的恢复早期(窗期) HBsAg消失 抗-HBs尚未出现 ②获得免疫后-HBs消失 或低于检出水平 ③HBsAg携带者 HBsAg在检出水平以下 ④抗-HBc被动由母体通过胎盘转至婴儿
四.HBeAg 为HBV复制的重要指标 存在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血液中 遇到HBsAg阴性而HBeAg阳性时 原因有:①检测HBsAg的方法不敏感;②血清中类风湿因子(RF)的干扰;③HBsAg与已抗-HBs形成免疫复合物 测不出HBsAg;④在HBsAg消失或抗-HBs出现后 血清中仍有Dane颗粒 其外壳HBsAg被-HBs包裹 测不出HBsAg;⑤试剂及操作等因素 可致HBeAg假阳性
五.HBV-DNA及DNA-p
HBV-DNA阳性是表示HBV复制的最可靠指标 近年用多聚酶链反应(PCR)这一体外DNA扩增技术 使灵敏度提高100倍以上(10FGfg/ml) 可测出极微量的病毒 HBV-DNA-p是HBV核心所具有的DNA-p 在病毒复制过程中起逆转酶作用 DNA-p活性是表示HBV复缺点活力的重要指标 HBV-DNA及DNA-p检测有助于判断HBV感染者病毒复制程度及传染性大小 较灵敏评价抗病毒药物的疗效
总之 HBV标志出现的顺序为
HBsAg HBeAg 抗-HBc-(抗-HBcIgM 抗-HBcIgG) 抗-HBc 抗-HBs 同时检测以上各项可说明HBV感染所处的阶段
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很复杂 研究资料不少 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 目前认为其肝细胞损伤不是HBV在肝细胞内复制的结果 而是由T细胞毒反应所介导 人感染HBV后 可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 并激发自身免疫反应及免疫调节功能紊乱 这些免疫反应对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及转归有重要意义
一.急性肝炎
当免疫功能正常感染HBV后 其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攻击受染的肝细胞 由破坏的肝细胞释放入血的HBV 而被特异性抗体所结合 且干扰素生成较多 而致HBV被清除 病情好转终归痊愈
二.慢性活动性肝炎
见于免疫功能有缺陷和免疫调节紊乱者 感染HBV后 由于Tc细胞功能不正常 或特异抗体封闭部分肝细胞靶抗原而制约T细胞毒反应 致部分肝细胞损害 干扰素产生较少 HBV持续复制 特异抗体形成不足 肝细胞反复被HBV侵入 形成感染慢性化 此外 肝细胞膜特异脂蛋白(Lsp)因HBV感染而形成自身抗原 刺激B细胞产生抗-Lsp(IgG型) 在抑制性T细胞(Ts细胞)活性降低情况下 自身免疫性ADCC效应致肝细胞进行性损害
三.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无症状HBsAg携带者
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在感染HBV 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 致肝细胞损害轻微或不出现肝细胞损害 尤其无症状HBeAg携带者 缺乏干扰素 不能清除病毒 以致长期携带HBV
四.重型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的发生 由于机体免疫反应过强 短期内T细胞毒反应迅速破坏大量感染HBV的肝细胞;或短期内形成大量抗原抗体复合物 激活补体 致局部发生超敏反应(Arthus反应) 造成大块肝细胞坏死;肠源性内毒素的吸收 可致Schwartzman反应 使肝细胞发生缺血性坏死;加以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 IL-1和白三烯等细胞因子由单核巨噬细胞释放 促进肝细胞损伤 亚急性重型肝炎发病机制与急性重型肝炎相似 但进展较缓慢 慢性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较复杂 有待进一步研究
以肝脏病变最明显 弥散于整个肝脏 基本病变为肝细胞变性 坏死 炎性细胞侵润 肝细胞再生 纤维组织增生
一.急性肝炎
①肝细胞有弥漫性变性 细胞肿胀成球形(气球样变) 肝细胞嗜酸性变和嗜酸性小体;②肝细胞点状或灶状坏死;③肝细胞再生和汇管区轻度炎性细胞浸润
黄疸型与无黄疸型肝脏病变只是程度的不同 前者可出现肝内淤胆现象
二.慢性肝炎
①慢性迁延性肝炎与急性肝炎相同 程度较轻 小叶界板完整 ②慢性活动性肝炎较急性肝炎重 常有碎屑坏死 界板被破坏 或有桥样坏死 严重者肝小叶被破坏 肝细胞呈不规则结节状增生 肝小叶及汇管区有胶原及纤维组织增生
三.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可分两型
(1)坏死型 以大块肝细胞坏死为特征 肝脏缩小 肝细胞溶解消失 仅肝小叶周边残存少量肝细胞 一般无肝细胞再生和纤维组织增生 残存肝细胞及小胆管有胆汁淤积
(2)水肿型 突出病变为肝细胞广泛呈现显著的气球样变 相互挤压 形成“植物细胞”样 尚有肝细胞灶状坏死
2.亚急性重型肝炎 可见新旧不等大小不同的亚大块 大块肝坏死 与肝细胞结节状增生并存 汇管区结缔组织增生
3.慢性重型肝炎 在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基础上继发亚大块或大块肝坏死 累及多个肝小叶 有假小叶形成 肝组织结构高度变形
乙肝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根据临床特点 参考流行病学资料 排除其他相关疾病 确定诊断依靠病原血清学检查 对临床表现不典型者 应进行肝穿刺病理检查
一.病原学诊断
因无症状HBsAg携带者较多 这些人再感染甲 丙 丁 戊型肝炎病毒或其他肝炎时 由于HBsAg阳性易误诊为急性乙型肝炎 所以确定诊断时应慎重
二.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依据
①HBsAg阳性;②HBeAg阳性;③抗-HBcIgM阳性 高滴度(≥1:1000);④HBV-DNA阳性
HBV感染的特点为临床表现多样化 潜伏期较长(约45~160日 平均60~90日)
1.急性乙型肝炎 起病较甲型肝炎缓慢
(1)黄疸型 临床可分为黄疸前期 黄疸期与恢复期 整个病程2~4个月 多数在黄疸前期具有胃肠道症状 如厌油 食欲减退 恶心 呕吐 腹胀 乏力等 部分患者有低热或伴血清病样症状 如关节痛 荨麻疹 血管神经性水肿 皮疹等 较甲型肝炎常见 其病程进展和转归与甲型肝炎相似 但少数患者迁延不愈转为慢性肝炎
(2)无黄疸型 临床症状轻或无症状 大多数在查体或检查其他病时发现 有单项ALT升高 易转为慢性
2.淤胆型
与甲型肝炎相同 表现为较长期的肝内梗阻性黄疸 而胃肠道症状较轻 肝脏肿大 肝内梗阻性黄疸的检查结果 持续数月
3.慢性乙型肝炎 病程超过6个月
(1)慢性迁延性肝炎(慢迁肝)临床症状轻 无黄疸或轻度黄疸 肝脏轻度肿大 脾脏一般触不到 肝功能损害轻 多项式表现为单项ALT波动 麝浊及血浆蛋白无明显异常 一般无肝外表现
(2)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活肝)临床症状较重 持续或反复出现 体征明显 如肝病面容 蜘蛛痣 肝掌 可有不同程度的黄疸 肝脏肿大 质地中等硬 多数脾肿大 肝功能损害显著 ALT持续或反复升高 麝浊明显异常 血浆球蛋白升高 A/G比例降低或倒置 部分患者有肝外表现 如关节炎 肾炎 干燥综合征及结节性动脉炎等 自身抗体检测如抗核抗体 抗平滑肌抗体及抗线粒体抗体可阳性 也可见到无黄疸者及非典型者 虽然病史较短 症状轻 但具有慢性肝病体征及肝功能损害;或似慢性迁延性肝炎 但经肝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近年随着HBV-DNA前C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现有的学者主张按HBeAg及抗-HBe情况将慢性乙型肝炎分为两种:①HBeAg阳性慢性肝炎(典型慢性乙型肝炎)由HBV野型株感染所致 其病程经过中有HBeAg阳性和抗-HBe阳性两个阶段 符合既往的看法 HBeAg阳性代表体内HBV复制活跃 血清中HBV-DNA阳性 肝功能损害且有肝组织的病理变化 当HBeAg转阴 抗-HBe转阳 代表HBV复制减弱或停止 血清中HBV-DNA转阴 肝功能恢复正常 肝组织病变改善 ②抗-HBe阳性慢性肝炎(非典型慢性乙型肝炎)认为由HBV前C基因突变株感染所致 其血清中HBeAg阴性 抗-HBe阳性 体内HBV-DNA仍进行复制 肝脏显示进展的严重病变 易发展为重型肝炎 肝硬化及肝细胞癌
4.重型乙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暴发性肝炎)起病似急性黄疸型肝炎 但有高度乏力显著消化道症状 如严重食欲不振 频繁恶心 呕吐 腹胀 于发病后10日内出现肝性脑病 多数于病后
3~5日首先出现兴奋 欣快 多语 性格行为反常 白天嗜睡夜间不眠 日夜倒错 视物不清 步履不稳等 定向力及计算力出现障碍 进一步发展为兴奋 狂躁尖声喊叫 病情严重者可表现为脑水肿而致颅压增高症 如血压增高 球结膜水肿 甚至两侧瞳孔不等大 出现脑疝 因此预防和积极治疗脑水肿 防止脑疝 对抢救患者有重要意义 黄疸出现后迅速加深 肝浊音区缩小及明显出血倾向 一般无腹水或晚期出现 常于3内死于脑疝 出血等并发症
(2)亚急性重型肝炎 起病与一般急性黄疸型肝炎相同 于发病后10日以后病情加重 表现为高度乏力 腹胀 不思饮食 黄疸逐日加深 明显出血倾向为特点 至后期出现肝肾综合征和肝性脑病 病程为数周至数月 本型易发展为坏死后性肝硬化 也可有起病后以肝性脑病为首发症状 只是病史超过期10日 其他均似急性重型肝炎
(4)无症状HBsAg携带者 大多数无症状 于体检时发现HBsAg阳性 肝功能正常或部分有单项ALT升高 体征较少
老年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为起病较缓慢 自觉症状轻与病情严重程度不一致 恢复慢 易慢性化 以重型肝炎及慢活肝发病率较高 其中以亚急性及慢性重型肝炎较多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