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是一种急性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 病程常具自限性。临床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 咽痛、周围血液单核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 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血清中可测得抗EB病毒的抗体等。在青年与成年发生的EB病毒原发性感染者 约有半数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非洲儿童的Burkittis淋巴瘤(BL和鼻咽癌仅发生在曾感染过EB病毒的患者,且在BL和鼻咽癌的肿瘤细胞中均带有EB病毒的DNA以及病毒决定的核抗原 故认为EB病毒可能是BL和鼻咽癌的重要致病因素。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是由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EBV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的DNA病毒 属疱疹病毒属 主要侵入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表面有 C3a受体 与 EBV受体相同) EBV有5种抗原成分 均能产生各自相应的抗体:①衣壳抗原(VCA):VCA IgM抗体早期出现 多在 1—2个月后消失 是新近受EBV感染的标志 VCA IgG出现稍迟于前者 但可持续多年或终生 故不能区别新近感染与既往感染 ②早期抗原(EA):可再分弥散成分 D和局限成分R 是EBV进人增殖性周期初期形成的一种抗原 其中EA—D成分只有EBV特异的DNA多聚酶活性 EAIgG抗体是近期感染或EBV活跃增殖的标志 该抗体于病后 3—4周达高峰 持续3—6个月 ③核心抗原(EBNA):EBNAIgG于病后3—4周出现 持续终生 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④淋巴细胞决定的膜抗原(LYDMA):为补体结合抗体 出现和持续时间与 EBNA IgG相同 也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⑤膜抗原(MA):是中和性抗原 可产生相应中和抗体 其出现和持续时间与 EBNA IgG相同
本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多呈散发性 也可引起小流行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以晚秋至初春为多 患者和EBV携带者为传染源 病毒大量存在于唾液腺及唾液中 可持续或间断排毒达数周 数月甚至数年之久 传播途径主要经口密切接触而传播(口一口传播) 飞沫传播虽有可能 但并不重要 偶可经输血及粪便传播 关干宫内传播问题尚有争议 本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性别差异不大 6岁以下儿童多呈隐性或轻型感染 15岁以上感染后多出现典型症状 发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第二次发病罕见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临床表现】
潜伏期5~15日不等 多数为10日 起病急 缓不一 近半数有前驱症状 其主要症状有:
(一)发热 除极轻型病例外 均有发热 体温自38.5~40℃不等 可呈弛张 不规则或稽留型 热程自数日至数周 病程早期可有相对缓脉
(二)淋巴结肿大 60%的患者有浅表淋巴结肿大 全身淋巴结皆可被累及 以颈淋巴结最为常见 腋下 腹股沟次之 胸廓 纵隔 肠系膜淋巴结偶亦可累及 直径1~4cm 呈中等硬度 分散而不粘连 无明显压痛 不化脓 两侧不对称 肿大淋巴结消退余缓 通常在3周之内 偶可持续较长的时间
(三)咽峡炎 约半数患者有咽 悬雍垂 扁桃体等充血 水肿或肿大 少数有溃疡或假膜形成 患者每有咽痛 腭部可见小出血点 齿龈也可肿胀 并有溃疡 喉及气管阻塞罕见
(四)肝脾肿大 约10%病例有肝肿大 肝功能异常者可达2/3 约5%~15%出现黄疸 几乎所有病例均有脾肿大 大多仅在肋缘下2~3cm 偶可发生脾破裂
(五)皮疹 约10%的病例出现皮疹 呈多形性 有斑丘疹 猩红热样皮疹 结节性红斑 荨麻疹等 偶呈出血性 多见于躯干部 较少波及肢体 常在起病后1~2周内出现 3~7天消退 不留痕迹 未见脱屑 比较典型者为粘膜疹 表现为多发性针尖样瘀点 见于软 硬腭的交界处
(六)神经系统症状 神经系统极少被累及 表现为急性无菌性脑膜炎 脑膜脑炎 脑干脑炎 周围神经炎等 临床上可出现相应的症状 脑脊液中可有中等度蛋白质和淋巴细胞增多 并可见异常淋巴细胞 预后大多良好 病情重危者痊愈后也多不留后遗症
本病的病程自数日至6个月不等 但多数为1~3周 偶有复发 复发时病程较短 病情也轻 少数病例的病程可迁延数月 甚至数年之久 称之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
【诊断】
散发病例易被忽视 诊断以临床症状 典型血象以及阳性嗜异性凝集试验为主要依据 尤以后二者较为重要 当出现流行时 流行病学资料有重大参考价值
在开展血清学检查有困难时 根据血象结合临床也可作出诊断 临床表现虽以高热 咽峡炎 颈淋巴结肿大等比较常见 但并非必有 血清谷丙转氨酶在病程中大多升高 即使无黄疸者亦然 值得重视 典型血象及嗜异性凝集试验在病程的第2天即有改变或呈阳性 但显著变化一般见于第1~2周间 嗜异性凝集试验甚或在数月后始升达有意义的水平 故必须强调多次重复检查的重要性 1~2次阴性结果不能否定诊断
本病分布广泛 多呈散发性 亦可引起流行 病毒携带者和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 经口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虽有可能 但并不重要 发病以15~30岁的年龄组为多 6岁以下多呈不显性感染 全年均有发病 似以晚秋初冬为多 一次得病后可获较持久的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