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原菌 本病呈全世界分布,主要通过输血或血制品传播,尤其反复输入多个献血员血液或血制品更易发生 近年发现丙型肝炎也多见于非输血人群,主要通过注射、针刺 含HCV血液污染伤口和其他密切接触传播,并证实也可通过母婴传播。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经研究证实HCV基因组为一线状单股正链RNA病毒 属黄病毒属 由编码区 5'-非编码区和3'-非编码区组成 编码区区小事包括两部分 即结构区与非结构区 前者较保守 后者易发生变异 结构区分C区 M区和E区 相应的编码物分别是核心蛋白 基质和囊膜蛋白 由它们组成病毒颗粒 非结构区分别为NS1 NS2 NS3 NS4和NS5基因 相应编码物依次为NS1 NS2 NS3 NS4和NS5蛋白 其中NS1蛋白可能是可溶性补体结合抗原 NS3为HCV-RNA的螺旋酶 NS5为HCV-RNA指导的RNA多聚酶 故结构蛋白的主要功能是HCV的一个特点 以C基因最保守 5'-非编码区其次 E基因为高度可变区 编码的囊膜蛋白抗原性的变异使病毒逃避宿主的免疫作用
HCV体外细胞培养尚未成功 主在肝细胞内复制
HCV-RNA分型:国内报告我国HCV主要为Ⅱ型和Ⅰ型 Ⅱ型HCV的治疗效果差 对不同型HCV感染所引起不同的肝损伤和干扰素治疗反应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既往认为HCV对肝细胞有直接损害作用 近年随着对丙型肝炎研究的不断深入 认识到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在许多方面类似 如转慢性 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尤其丙型肝炎也有慢性HCV携带者 因此 对HCV导致肝细胞损害的机制 大多倾向于免疫损害 即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起重要作用
与乙型肝炎病变基本相同 仅病变部位与程度有差别 无特征性病理变化
丙型病毒性肝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原则上综合诊断 参考流行病学资料 如输血及血制品史 手术史及与丙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等;临床特点及常规实验室检查 确定诊断要依靠特异血清学检查
1.酶联免疫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抗HCV
1989年以来检测抗HCV应用最早的ELISA法 以C100和5-1为抗原 其灵敏性与特异性不理想 后用第二代ELISA法 增加了核心蛋白C22和C33 其灵敏度有提高 近来建立了第三代试剂 增加了NS5蛋白 较第二代试剂更敏感
2.HCV CDNA/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肝和血清中HCV-RNA
本法是将HCV RNA逆转录为HCV DNA 扩增放大后作电泳观察结果 应注意严格操作规程 避免实验污染
输血后丙型肝炎潜伏期2~26周 平均7.4周 散发性丙型肝炎潜伏期待定 一般临床经过较轻 亚临床型较多见 重型肝炎较少 与乙型肝炎相比 ALT 胆红素平均值较低 黄疸持续时间较短 病情较轻 发热少见 常见症状有乏力 食欲减退 大多数无黄疸 单项ALT升高 有持续或反复异常的特点 但转为慢性肝炎的比例较乙型肝炎高(40%~50%) 无黄疸型较黄疸一草坪晚易慢性化 其余于6月内痊愈呈自限性过程 慢性丙型肝炎大多表现ATL反复异常 AST也升高 蛋白代谢较快出现异常 而体征如蜘蛛痣 肝掌 脾肿大等不如乙型肝炎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