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在我国其发病率居各类肿瘤的首位 ,每年约有17万人死于胃癌 ,几乎接近全部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1/4 且每年还有2万以上新的胃癌病人产生出来 ,胃癌确实是一种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胃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但以40~60岁多见,男多于女,约为2:1 胃癌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但多见于胃窦部,尤其是胃小弯侧 根据癌组织浸润深度分为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中、晚期胃癌)。胃癌早期症状常不明显 如捉摸不定的上腹部不适、隐痛、嗳气 泛酸、食欲减退、轻度贫血等 部分类似胃十二指肠溃疡或慢性胃炎症状 有些病人服用止痛药、抗溃疡药或饮食调节后疼痛减轻或缓解,因而往往被忽视而未做进一步检查 随着病情的进展,胃部症状渐转明显,出现上腹部疼痛 食欲不振、消瘦 体重减轻和贫血等。后期常有癌肿转移,出现腹部肿块 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黑便、腹水及严重营养不良等 由于胃癌在我国极为常见,危害性大,有关研究认为其发病原因与饮食习惯 胃部疾病等有关,所以了解有关胃癌的基本知识对胃癌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胃癌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目前认为下列因素与胃癌的发生有关:
(一)环境因素 不同国家与地区发病率的明显差别说明与环境因素有关 其中最主要的是饮食因素
食盐可能是外源性胃癌诱发因素之一 居民摄入食盐多的国家胃癌发病率也高 亚硝胺类化合物已成功地在动物体内诱发胃癌 熏制的鱼肉含有较多的3 4-苯并芘(benzopyrene);发霉的食物含有较多的真菌毒素;大米加工后外面覆有滑石粉 其化学性质与结构都与石棉纤维相似 上述物质均被认为有致癌作用
(二)遗传因素 某些家庭中胃癌发病率较高 一些资料表明胃癌发生于A血型的人较O血型者为多
(三)免疫因素 免疫功能低下的人胃癌发病率较高 可能机体免疫功能障碍 对癌症的免疫监督作用下降 在胃癌发生中有一定意义
(四)癌前期变化 所谓癌前期变化是指某些具有较强的恶变倾向的病变 这种病变如不予以处理 有可能发展为胃癌 癌前期变化包括癌前期状态(precancerous conditions)与癌前期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1.胃的癌前期状态
(1)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生率呈显著的正相关
(2)恶性贫血:恶性贫血患者中10%发生胃癌 胃癌的发生率为正常人群的5~10倍
(3)胃息肉:腺瘤型或绒毛型息肉虽然占胃息肉中的比例不高 癌变率却为15%~40% 直径大于2cm者癌变率更高 增生性息肉多见 而癌变率仅1%
(4)残胃:胃良性病变手术后残胃发生的癌瘤称残胃癌 胃手术后尤其在术后10年开始 发生率显著上升
(5)良性胃溃疡:胃溃疡本身并不是一个癌前期状态 而溃疡边缘的粘膜则容易发生肠上皮化生与恶变
(6)巨大胃粘膜皱襞症(Menetrier病):血清蛋白经巨大胃粘膜皱襞漏失 临床上有低蛋白血症与浮肿 约10%可癌变
2.胃的癌前期病变
(1)异形增生与间变:前者亦称不典型增生 是由慢性炎症引起的可逆的病理细胞增生 少数情况不可发生癌变 胃间变(anaplasia)则癌变机会多
(2)肠化生:有小肠型与大肠型两种 小肠型(完全型)具有小肠粘膜的特征 分化较好 大肠型(不完全型)与大肠粘膜相似 又可分为2个亚型:Ⅱa型 能分泌非硫酸化粘蛋白;Ⅱb型能分泌硫酸化粘蛋白 此型与胃癌发生关系密切
【病理改变】
(一)胃癌的发生部位 胃癌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 半数以上发生于胃窦部 胃小弯及前后壁 其次在贲门部 胃体区相对较少
(二)巨体形态分型
1.早期胃癌 不论范围大小 早期病变仅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 可分隆起型(息肉型) 浅表型(胃炎型)和凹陷型(溃疡型)三型 Ⅱ型中又分Ⅱa(隆起表浅型) Ⅱb(平坦表浅型)及Ⅱc(凹陷表浅型)三个亚型 以上各型可有不同的组合 如Ⅱc+Ⅱa Ⅱc+Ⅲ等(图1) 早期胃癌中直径在5~10mm者称小胃癌 直径<5mm称微小胃癌
图1 早期胃癌分型的示意图
2.中晚期胃癌 也称进展型胃癌 癌性病变侵及肌层或全层 常有转移 有以下几种类型(图2):
图2 中晚期胃癌分型示意图
(1)蕈伞型(或息肉样型):约占晚期胃癌的1/4 癌肿局限 主要向腔内生长 呈结节状 息肉状 表面粗糙如菜花 中央有糜烂 溃疡 亦称结节蕈伞型(彩色图3) 癌肿呈盘状 边缘高起 中央有溃疡者称盘状蕈伞型
图3 中晚期胃癌(隆起型)
胃窦小弯后壁有一肿物突出胃腔 略呈分叶状 表面不平呈颗粒状 并见有糜烂 肿物基部稍狭小 呈亚蒂型 周围粘膜未见明显浸润
(2)溃疡型:约占晚期胃癌的1/4 又分为局限溃疡型和浸润溃疡型 前者的特征为癌肿局限 呈盘状 中央坏死 常有较大而深的溃疡;溃疡底一般不平 边缘隆起呈堤状或火山口状 癌肿向深层浸润 常伴出血 穿孔 浸润溃疡型的特征为癌肿呈浸润性生长 常形成明显向周围及深部浸润的肿块 中央坏死形成溃疡 常较早侵及浆膜或发生淋巴结转移
(3)浸润型:此型也分为两种 一种为局限浸润型 癌组织浸润胃壁各层 多限于胃窦部 浸润的胃壁增厚变硬 皱壁消失 多无明显溃疡和结节 浸润局限于胃的一部分者 称“局限浸润型” 另一种是弥漫浸润型 又称皮革胃 癌组织在粘膜下扩展 侵及各层 范围广 使胃腔变小 胃壁厚而僵硬 粘膜仍可存在 可有充血水肿而无溃疡
(4)混合型:同时并存上述类型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变者
(5)多发癌:癌组织呈多灶性 互不相连 如在萎缩性胃炎基础上发生的胃癌即可能属于此型 且多在胃体上部
(三)组织分型 根据组织结构可分为4型 ①腺癌:包括乳头状腺癌 管状腺癌与粘液腺癌 根据其分化程度分为高分化 中分化与低分化3种;②未分化癌;③粘液癌(即印戒细胞癌);④特殊类型癌:包括腺鳞癌 鳞状细胞癌 类癌等
根据组织发生方面可分为两型 ①肠型:癌起源于肠腺化生的上皮 癌组织分化较好 巨体形态多为蕈伞型;②胃型:癌起源于胃固有粘膜 包括未分化癌与粘液癌 癌组织分化较差 巨体形态多为溃疡型和弥漫浸润型
(四)转移途径
1.直接播散 浸润型胃癌可沿粘膜或浆膜直接向胃壁内 食管或十二指肠发展 癌肿一旦侵及浆膜 即容易向周围邻近器官或组织如肝 胰 脾 横结肠 空肠 膈肌 大网膜及腹壁等浸润 癌细胞脱落时也可种植于腹腔 盆腔 卵巢与直肠膀胱陷窝等处
2.淋巴结转移 占胃癌转移的70% 胃下部癌肿常转移至幽门下 胃下及腹腔动脉旁等淋巴结 而上部癌肿常转移至胰旁 贲门旁 胃上等淋巴结 晚期癌可能转移至主动脉周围及膈上淋巴结 由于腹腔淋巴结与胸导管直接交通 故可转移至左锁骨上淋巴结
3.血行转移 部分患者外周血中可发现癌细胞 可通过门静脉转移至肝脏 并可达肺 骨 肾 脑 脑膜 脾 皮肤等处
胃癌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临床表现】
(一)症状 早期胃癌70%以上可毫无症状 根据发生机理可将晚期胃癌症状分为4个方面
1.因癌肿增殖而发生的能量消耗与代谢障碍 导致抵抗力低下 营养不良 维生素缺乏等 表现为乏力 食欲不振 恶心 消瘦 贫血 水肿 发热 便秘 皮肤干燥和毛发脱落等
2.胃癌溃烂而引起上腹部疼痛 消化道出血 穿孔等 胃癌疼痛常为咬啮性 与进食无明确关系或进食后加重 有的象消化性溃疡的疼痛 进食或抗酸剂可缓解 这种情况可维持较长时间 以后疼痛逐渐加重而持续 癌肿出血时表现为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呕血或黑粪 5%患者出现大出血 甚至有因出血或胃癌穿孔等急腹症而首次就医者
3.胃癌的机械性作用引起的症状 如由于胃充盈不良而引起的饱胀感 沉重感 以及无味 厌食 疼痛 恶心 呕吐等 胃癌位于贲门附近可侵犯食管 引起打呃 咽下困难 位于幽门附近可引起幽门梗阻
4.癌肿扩散转移引起的症状 如腹水 肝大 黄疸及肺 脑 心 前列腺 卵巢 骨髓等的转移而引起相应症状
(二)体征 早期胃癌可无任何体征 中晚期癌的体征中以上腹压痛最为常见 1/3患者可扪及上腹部肿块 质坚而不规则 可有压痛 能否发现腹块 与癌肿的部位 大小及患者腹壁厚度有关 胃窦部癌可扪及腹块者较多
其他体征多由胃癌晚期或转移而产生 如肿大 质坚 表面不规则的肝脏 黄疸 腹水 左锁骨上与左腋下淋巴结肿大 男性患者直肠指诊时于前列腺上部可扪及坚硬肿块 女性患者阴道检查时可扪及肿大的卵巢 其他少见的体征尚有皮肤 腹白线处结节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晚期可发热 多呈恶病质 此外 胃癌的癌旁综合征包括血栓性静脉炎 黑棘病和皮肌炎可有相应的体征
【诊断】
(一)症状 早期表现为上腹不适 约为80%患者有此表现 将近50%胃癌患者有明显 食欲减退或食欲不振 晚期可出现乏力 腰背疼及梗阻后出现恶心 呕吐 进食困难 肿瘤表面溃疡时出现呕血 黑便
(二)体征 早期无特殊体征 晚期可见上腹肿块 直肠指诊可及肿块 左锁骨上淋巴结 肿大 同时贫血 消瘦 腹水等恶液质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早期可疑胃癌 游离胃酸低度或缺 如红血球压积 血红蛋白 红细 胞下降 大便潜血(+) 血红蛋白总数低 白/球倒置等 水电解质紊乱 酸碱平衡失调等化验异常
(四)X线表现气钡双重造影可清楚显示胃轮廓 蠕动情况 粘膜形态 排空时间 有无充盈缺损 龛影等 检查准确率近80%
(五)纤维内窥镜检查 是诊断胃癌最直接准确有效的诊断方法
(六)脱落细胞学检查 有的学者主张临床和x线检查可疑胃癌时行此检查
(七)B超 可了解周围实质性脏器有无转移
(八)CT检查 了解胃肿瘤侵犯情况 与周围脏器关系 有无切除可能
(九)免疫学CEA FSA GCA YM球蛋白等检查
|